life-of-pi

又是一部精彩的小說改編電影,
而且是由台灣的導演李安所執導,
期待已久,終於在上映第一天的下午成行。 

很久以前就看過小說,
所以一直好奇李安會怎樣將文字轉換為畫面。
李安用一貫溫柔的敘事手法,
鋪陳這一個奇幻的故事。
與原著不同的地方,首先是主角的背景,
原著只有短短篇幅,
李安卻花了近40分鐘介紹。
第二個最大的不同點是殘酷的成份,
小說中對於鬣犬如何攻擊、啃食斑馬、斑馬的死狀、孟加拉虎如何獵食,
PI如何從一個素食者,為了求生開始生食各樣的海洋生物,
還有第二段故事的生還者為了求生互相攻擊,
都有血腥而且清楚的描寫,
但李安的電影版本對於這些部份都是輕輕帶過。

看過幾篇影評,各家看法不一。
我個人是贊同李安這樣處理,而且覺得電影版的手法讓觀眾更瞭解原著(亦或是李安理解)的核心概念:
你選擇相信神?還是相信頭腦?

life-of-pi-movie-image-17

正因我所理解的原著核心也在呈現這個選擇題,
所以我贊成李安的敘事方式。
PI在一個優渥的家庭長大,
父親因幼年的創傷經驗,所以只相信邏輯和理性;
母親雖受到良好的教育與科學訓練,卻因對家人的牽掛,所以信賴宗教與情感。
PI從小承襲了母親的感性與聰慧,
加上他喜歡的女孩是一名美麗的傳統舞舞者,
他用靈魂的深度去看待世界,
這世界就像印度舞的手印與服飾一樣,多變而炫麗。

選擇親近神的PI,
母親虔誠的信仰印度教,因此他的床頭櫃上有幻生萬物的Vishnu;
因緣際會下又認識了耶穌和阿拉,
有段PI的台詞是這樣說的:

「我的阿拉伯文不太好,但禱詞讓我接近神,而禮拜讓我親近大地。

這段話道出了靈性道路的本質。
宗教用各種不同的語言,面貌不同的神祇,情節迥異的神話,去呈現人所理解的宇宙,
讓靈性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國度。
儘管不是在同個文化脈絡下去理解異國的宗教,
虔誠、純淨的本質依舊可以領會到其中奧秘。

理性與感性,神與我,我和本我,
亙古至今難解的神秘,
就在這40分鐘的成長背景介紹中,
為整部電影畫出宏遠的藍圖,也是觀影後最深的餘韻。

如果你也贊同這部電影是用奇幻的風貌去呈現二元的糾纏與對立,
那麼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背景需要詳細,而血腥可以略去。

雖然電影中的答案從一開始就很明確,
不過在這個打開新聞台就覺得失去希望的當下,
你心裡的空間,選擇相信頭腦,還是留給神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