趁上映的第一天就跑去看Anna Karenina,
為的是 Joe Wright 和 Keira Knightley的再次合作,
也是為著兒時怎樣都看不懂的小說,
在成人後化為螢幕上活色生香的故事。
Anna Karenina雖不是第一次改編為影視版,
但導演 Joe Wright 首次大膽的用劇院的舞台前台、後台、觀眾席及舞台之外......等幾個空間的切割,
去表達劇中人物的心態與處境,
非常高明又容易被觀眾接受。
電影的開始照慣例是主要人物介紹,
主角們的家世、關係與個性就在前台後台及背景的更換中一覽無疑,
奢華又虛假的舞台擺設與華美繁複的服裝,
在俐落流暢的換幕中讓人看得目不暇給。
失意者走向狹窄昏暗的後台,
那昏黃的角落可以決定下一步是離開劇場,或是重返戰場;
英姿煥發的軍官活躍在前台,
並與在觀眾席中建立客套連連、脆弱不堪的人際關係;
安份守己的官員在前台的一角苦思新政。
場景的穿梭正好呼應了帝俄時代貴族奢靡又虛假的日常生活,
並為戲劇的框架去鋪陳女主角戲劇化的個性與人生。
幕前幕後,人裡人外皆是戲,
這樣的搬演讓我身處的電影院觀眾席彷彿也成為故事中的一景。
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男女主角燃起愛火的舞會,
成雙成對的男女跳著瑪祖卡舞(Mazurek),
這一段舞蹈的手最是傳情。
兩雙手在舞池中小心翼翼試探對方的心意,
眾目睽睽之下無論怎樣愛著都要冷靜,
但手卻洩露了所有的秘密。
於是戀人們想用舞會的名義名正言順又道貌岸然的起舞,
實則讓一發不可收拾的愛火帶著他們在舞池中悖德交歡。
已經絕情的手無論怎樣交纏,
都透著嫉妒、憤怒、自欺與不干心,
舞池裡是一齣戲,一場套好招的戰爭。
隨著劇情即將走到憂傷的結尾,
穩定的愛情建立家庭,
家人的手為離開舞台的傷者帶來洗滌與照顧;
絕情的婦人伸出懺悔的雙手,
卻在驕縱與精神錯亂之中放開了丈夫的包容,
也放棄生命。
聖人不適合舞台,
於是他帶著孩子離開,
從觀眾席到舞台之外,長出遍地細碎的白花,
在和煦的陽光下開展平淡的未來。
Joe Wright 版的Anna Karenina用戲說戲,
用框架跳脫框架,
慈悲中建構愛情,
愛情裡書寫無情,
高明至極的作品。
- Nov 22 Thu 2012 17:17
跳舞日記20121116:安娜。卡列尼娜電影版(有雷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